2017年7月28日星期五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认为”教学的改革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高师的声乐教学改革,除了改变一对一的不完善的教学形式外,还要突破传统的生理技能教法模式。一切生理机能和动作都是被控制在心理之下,音响也不例外,它必须受到主体的心理约束。心理学家指出,人的一切行为和动作都是人的意识外化(外在表现)。而在声乐教学中,感觉的训练尤为重要。
  感觉是心理的重要特征之一。歌唱这一活动充满了心理感觉,它包含着音高感觉、音准感觉、音色感觉、音的力度感觉、音量感觉、共鸣感觉、节奏感觉、速度感觉、旋律感觉、情绪和情感的感觉、美的感觉等。心理感觉具有自我调整、控制机能。简单地说,感觉既含有丰富的知觉性又含有与肌肉运动的一致性,同时一种感觉还兼有与其它感觉的联觉性。教师和学生根据听觉对声音的反馈信息,不断地调整学生的歌唱方法和动作,使之更加完善,这就是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学习方法,不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因此,感觉训练是学生认知歌唱方法的最佳手段。歌唱的每个技能技巧,每个环节都存在于感觉之中。
  师范学生将来的教育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面对中小学生唱歌教学,所以应在听、唱、视、辩、想、动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感觉教学法,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从声乐学科特点来说,声乐技能的教与学在诸多学科中,是最困难的一类。因为歌唱的发声体是歌者自身,很难进行客观地研究。歌唱发音的技能技巧也很难以用语言描绘,即使语言能描绘清楚,学习也很难理解。感觉是人类最初级、最直接的理解和认识事物的方法,是声乐教师描绘歌唱和发声的最佳手段。在一些只能意会、不易言传的情况下,单凭感觉就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例如声音位置感觉、声音共鸣、气息控制感觉、读字感觉、情绪和情感的感觉等。这些从生理上都很难加以说明,也很难于传授, 更难于理解、控制和掌握。如果这些生理动作能从心里感觉上去着手研究,就会很容易地使复杂的肌肉运动过程清楚的呈现出来。感觉训练的伟大作用就在于充分利用认知天性来调整和支配自已的肌肉群协调运动。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及特征的反映。在声乐教学中,感觉这个东西是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无论是气息,还是咬字与吐字;无论是声音共鸣,还是感情等,都离不开感觉。
  一、歌唱情绪的感觉
  感觉是心理学范畴的重要因素。感觉总是具体的,总是被某种客体引起,或者是以它为目的的。歌唱情绪的感觉往往超脱出演唱者自身的情感,并且具有情感中共同的、主要的特征,它基本上决定歌者对于现实的情感关系,如愉快、忧伤、沮丧、沉思、果断等等。
  歌唱表演中情绪的感觉应该是兴奋的、激动的、快乐的和美的,也就是说歌唱者在演唱时,要用兴奋的感觉、激动的感觉去唱,或是用快乐的、美的感觉去唱,有了这些情绪感觉,演唱就会生动感人。声乐大师曼齐尼指出:”丑的、没有表情的面孔是令人难以容忍的。”
  情绪像其它表现激情的过程一样,它也反应客观现实生活。所以,即使在音乐仅仅表现情绪时,在某种程度上,根据这些情绪,人们不仅能判断出产生情绪的主体,即人的精神生活,而且还能判断出客体,即产生这些情绪的人周围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因此,教师首先要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情绪和情感的感觉。
  二、歌唱的音乐感觉
  在歌曲演唱中除了情绪的感觉,还有音乐上的感觉。音乐感觉有音高感觉、音强感觉、音的时值感觉、音的响度感觉、音色的感觉、音量感觉、节奏感觉、协和感觉,还有美的感觉(如歌曲中的连音、断音、滑音、颤音、装饰音等)等等。
声音是运动的,它是以运动的特征被人感知的。人们对歌唱的认识是以动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综合感知的。例如当人们听到优美动听的歌声时,或者说她的歌声松弛、柔和,或者说她的歌声高亢等等,这就说明是人们是通过五种感觉共同来感知歌声的。
  三、歌唱时的呼吸感觉
  歌唱时的呼吸总体感觉是”漂浮的感觉”,时而是腾空的感觉,时而又是沉下去的感觉。
  吸气时身体各部器官的感觉是开放的感觉,口腔、鼻腔、喉咙、气管是打开、畅通无阻的感觉;胸腔与肺是开阔的感觉;小腹与腰肌是膨胀的感觉。
  用气歌唱时,主要是养成气息的控制感觉(要计划使用、均匀使用〕。所谓气息控制的感觉,就是各部器官仍然保持在吸气时的状态,使空气在意识控制之下均匀使用。从心理角度讲,歌唱时不要主动用气”推声音”、”送气”、”给气”等。凡有这种心理必然导致”憋气”或”漏气”现象发生。因在歌唱时,特别是在起音时,任何想把腹部或肋间肌肉收縮的企图,都必定会给气流造成一种压力,因而必然导致喉咙收缩, 造成歌唱时喉部肌肉紧张。
  歌唱时用气绝不是一边唱一边收縮,恰恰相反, 歌唱用气时,全部呼吸器官(包括气管、横膈膜、小腹) 要有一种扩张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使歌唱者处于非常舒适的、平稳的状态中:
  1、稳定喉头,防止喉头关、卡、压等紧张现象;2、解除”泄气”、喉音及一切用力的动作心理;3、防止提肩、抬胸、伸脖子等错误动作产生;4、小腹及两肋间的扩张感觉,能使身体处于轻松灵活的状态,并能排除来自任何部位的紧张。
  从心理意识来讲,呼气是在每个句尾的最后一、二拍才进行。呼气的感觉是在于小腹、两肋肌肉以及橫膈膜的收缩,其它呼吸器官还是要保持原来的感觉,这时的呼气动作一则保持声音丰满圆润,并继续进行歌唱;二则排除余气,腾出肺内空间,以便吸近下―口气。因此,教师在技能训练中,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呼吸感觉。
  四、歌声的共鸣感觉
  歌声的共鸣空间是胸腔、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头腔,以及面部(即面罩)等。每个腔体的共鸣都有各自的共鸣点。胸腔共鸣点感觉在肺部,喉腔共鸣点感觉在喉咽部,口腔共鸣感觉在上腭,咽腔共鸣点感觉在咽壁上,鼻腔共鸣感觉在鼻窦上,头腔共鸣点感觉在额窦上,面罩共鸣是在脸的最前面部分(牙齿、颧骨、鼻、额眉骨)。
歌唱者在演唱时,首先必须用心理感觉去体察共鸣器官的活动状态,寻找共鸣时各部位以及声音特征的各种感觉,用心理感觉去测定共鸣的大小、能力、活力、音色,以及运动方向及距离等是否恰当。
各腔体共鸣并不是孤立存在,不能片面地、过分地强调某一共鸣,以免顾此失彼。实际上,各腔体是联合共鸣的,只不过唱低音区时,胸腔共鸣感觉多一些。
  五、歌唱总体感觉
  歌唱的总体感觉,领导统一着众多的具体感觉, 没有总体感觉,那些具体感觉也很难体会和建立。有些具体感觉是在练习时已经固定下来,最后是要通过总体感觉把它们串联起来,为完整的演唱服务。
  歌唱时的”头腔空洞”感觉、”喉腔打开”感觉、”胸腔宽阔”感觉和”腰围绷紧”感觉等等,这些感觉都是从属于神经的支配。因此,归根结底神经控制感觉是歌唱的总体感觉。
  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神经的控制感觉去引导、协调各部器官紧密配合与连续运动。声乐大师兰培尔指出”有三种感觉支配着歌唱运动:1、对音高和音质(泛音)的发展,以及通过听觉神经对声音控制的感觉;2、通过神经触及的控制,对波动和共鸣发展的感觉;3、通过整个身体神经的控制,对能量和气息发展的感觉”。可见,这三种感觉都需要神经控制感觉。当演唱者尚未换气时,首先思想上已经开始换了,思想总是走在前面的,并且应该思路明晰,不能混乱。例如声乐曲《问》,在演唱时就应先将歌曲所要表达的氛围和情感掌握好,每一句之前都应有充分的想象,才能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
  六、歌唱发声中的错觉
  有一些初学声乐的学生,在歌唱发声中存在着很多毛病(错误)、这些往往都是由于错觉引起的。例如有些学生认为强调说话、读字的技巧训练会影响声音共鸣,这是一种把说、读和声音的统一性分割开来的错误认识,认为强调声音共鸣,就不要强调吐字,因而唱不清字。世界著名歌唱家奧斯汀指出:”完好的读字就意味着完好的歌唱,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好的读字本身就是一项声音训练的练习,它对于帮助完善歌声的共鸣作用,是具有主要意义的一种方法。”。
  在演唱训练中,不仅要注意读字训练,而且还要强调说话训练,使学生像说话一样去歌唱,也就是说歌唱应像说话一样自然轻松、清晰可辨。学生应把平时说话当成读字训练、歌唱训练的课堂。莎士比亚指出:”好的说话就已经获得了一半的歌唱。”伍德指出: “好的歌唱是好的说话的延续。”莱德尔指出:”歌曲是有音乐的朗诵。”
  听觉上的错误是产生歌唱方法的毛病及错误的根源。有的学生把喉音当成喉腔共鸣,发声时故意压低喉咙,这是初学者低音声部普遍存在的错觉。实际上喉腔共鸣、胸腔共鸣的声响效果是自然的、柔和的、通畅的,并不是压出来的、生硬的、做作的喉音。
  有的学生错把鼻音当成鼻腔共鸣,这也是声乐学习中的一种常见错觉。实际上鼻腔共鸣与鼻音的区别是很明显的,鼻音是晦涩的、尖细的、不通畅的,而鼻腔共鸣是声波在鼻腔进行共振而产生的,它的音响明亮、圆润、松弛,并且可以感觉到发声时鼻梁上部有明显振动。鼻音和鼻腔共鸣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鼻腔共鸣是歌唱发声的艺术音响,而鼻音则是严重影响歌唱与发声的错误方法。还有的学生错把”抖音”当成颤音。抖音也是喉音、舌根音,它是歌唱发声中喉部肌肉痉挛而造成的一种抖动的声音。抖音产生的原因,是由喉头不够稳定,上下串动,喉部肌肉处于失控状态而造成的。抖音给听者极为不安或喉咙像卡住鱼刺一样难受的感觉,然而颤音则是歌唱发声中必不可少的、自然的、美的、有规则的技能技巧。
  也有一些学生错把包在口腔里的声音当成口腔共鸣。声音包在口腔里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发声时没有声音位置、没有出字点、没有着力点,或者声音振动点没有控制在硬腭而造成的,因而形成了声音与气息在口腔内回旋,不向前方运动,所以声音就包在嘴里边。
  还有一种普遍的错觉,就是错把懒惰当松弛,这种懒惰表现在没有兴奋、没有激情,歌唱时唇、齿、舌软弱无力,无论唱什么字,唇和舌只是微微飘动,整个身体处于懈怠的状态。这并不是松弛,而是一种紧张(事实上是把唇舌负担的力全部推给脖子和喉部肌肉),这样一来”松”了应该积极工作的唇和舌,却紧张了应该松弛的脖子和喉部肌肉。从心理学讲,呼吸器官和读字器官应兴奋积极,喉部肌肉就能获得放松; 反之呼吸与读字器官处于松懈状态,喉部肌肉就会紧张。
  七、歌唱和发声的联觉
  联觉是一种感觉中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例如视觉对颜色的感觉是容易产生冷暧感觉,夏天穿白色、银色、淡兰色衣服,给人以凉爽的感觉;冬天穿红色、黄色、枯色衣服,给人以温暧的感觉。冷色带有深远感,暧色带有接近感,除此之外,色调的浓淡还能引起轻重的感觉,深色调使人产生重的感觉,淡色调使人产生轻的感觉。
  在歌唱中,由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很普遍的,对于歌声的感觉,往往是听觉上的感觉兼有视觉、嗅觉、触觉,例如”清流通物歌声”、”美丽的歌声”、”优美的歌声”、”声音色彩丰富”、”音色五彩缤纷”等等,这些概念都是心理上的联觉反映,具体地说,是听觉兼有视觉感觉的联觉。又如”甜蜜的歌声”、”声音清脆”,不仅有声音的感觉,同样还会引起味觉; “金属声音”、”柔软的声音”,在具有,感受的同时, 还有触摸物体的感觉。除了上述联觉,还有情绪感觉的联觉,例如”愉快的歌声”、”激动的歌声”、”悲痛的歌声”、”雄伟的歌声”等等。
  歌唱的联觉很多很广,在歌唱发声中,联觉对学生认知歌唱与发声的帮助是很大的,无论是声音技巧还是音乐处理,都能产生联觉。联觉现象对于声乐学习及欣赏是极为重要的。联觉能使歌唱中的声音、读字、呼吸、感情更加形象化、典型化、具备化,同时能使音乐更加生动,更加有活力。
  感觉训练法适用于各种教学形式,不仅适用于个别课、小组课,也适用于大课。这种训练法不仅能幵发人的天性,利用天性调解和支配各部器官正确运动,克服学生歌唱和发声中存在的不良习惯,使教学实践过程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能使众多生理和物理的教学法,相对统一在心理感觉教学法上。感觉训练法是对传统技能与教学模式的重要突破,教学实践证明,使用心理教学法能获得令人可喜的教学成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